為什麼杭州市二醫院和拱墅區各社區衛生中心的合作會得到國際心血管病研討會的積極評價?
  遠程實時監控 小病不出社區
  □通訊員 詹祥 本報記者 何麗娜
  當前,心血管疾病已成為全球致死和致殘的最主要病因,心血管疾病研究因而也成為世界醫學研究領域中最活躍的陣地。昨天,由杭州師範大學附屬醫院(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主辦的2013年杭州國際心血管病研討會召開。
  本次大會邀請到國內外頂尖心血管病專家到會,開設新技術新進展專場、護理專場、社區心血管論壇、中醫治療心血管病論壇、患者健康教育專場,涵蓋臨床醫療高技術、全科醫學、中醫中藥、健康管理、護理與患者健康教育等多方面內容,吸引了眾多社區醫生及熱心群眾到場聆聽。
  學術培訓主動“接地氣”
  本次會議雖說是國際研討會,但其中重要的主題之一是力求沉入基層,找準基層醫務工作者和百姓的需求,力求“解決實際問題”。
  在本次會議上,部分專家的講課題目是《社區帶教經驗分享》、《慢性心力衰竭規範診療》、《慢性病聯合門診與糖尿病規範化管理》、《腦梗塞患者的社區康復》等,均是最基本的醫療知識和最常見醫療處置,對社區醫生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
  “社區醫生最需要的就是經驗,而大醫院的住院患者的病種相對較多、病情複雜,幫助社區醫生提高技術作用非常大。” 市二醫院院長婁國強說,除了在學術會議上安排針對社區醫生的專題培訓外,市二醫院正在和拱墅區聯合開展以心血管疾病診治為主的社區醫生“1+1+X 模式”輪訓工作。通過到規定科室和自選科室進修學習,著力培養“強醫療、懂公衛、寬基礎、重實踐”的社區全科醫生,全面提升全科醫生的臨床綜合能力。
  市二醫院已與拱墅區各社區在醫療服務質量、預約診療檢查、大型醫療資源共享、信息一體化建設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合作。通過聯合門診、遠程心電、雙向轉診、區域臨床檢驗中心、集中消毒、實時影像會診等方式進一步提高社區醫療水平,強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分診和轉診職能。
  遠程監控助力“小病不出社區”
  眾所周知,心臟病的搶救工作可謂是分秒必爭,患者很可能因為耽誤了一分鐘的搶救時間而失去寶貴的生命。
  為了“分秒必爭”,2011年11月起,市二醫院與拱墅區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了遠程心電實時監控傳送網絡,在社區與醫院之間架設起心臟病救治綠色通道。
  遠程心電監控系統項目負責人、杭州師範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杭州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長張邢煒教授介紹,兩年來,通過綠色通道,杭師大附屬醫院接收各社區轉來的近1200條異常心電圖,指導社區醫生及時處置,轉運、輓救了幾十條生命。
  據統計,患者從綠色通道到得到救治的時間(從在家發病到介入手術打通心臟閉塞血管的時間)最快的僅用30分鐘,而這個時間的國際標準為90分鐘。可以說,遠程心電監控系統大大提高了搶救成功率,提升患者的愈後和生活質量。
  “遠程心電監控系統,讓許多心臟病患者實現了‘小病不出社區,大病及時轉診,康復返回社區’的醫改目標,減少了患者往返大醫院的費用和資源浪費。”拱墅區社區衛生服務管理中心副主任韓月美說。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方面要將重症患者及時轉診到大型醫院,與大型醫院建立信息直連,傳送轉診患者的初診數據,建立綠色通道;另一方面,社區還要爭取各種各樣醫院的技術支持,提高基層醫護人員的醫療技術服務水平,做好常見病、慢性病的診療工作,培養出高質量的全科醫生,為進一步分級診療、社區守門人打下堅實的基礎。
  治病不如先防病,生活方式最關鍵
  隨著醫療水平的進步,心血管病患者的生存率已大大提高,但這並沒有阻止逐年攀升的患病人數。
  對此,包括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霍勇教授、杭州師範大學副校長郭清教授、浙醫二院院長王建安教授、天津泰達國際心血管病醫院何國偉教授在內的許多國內知名專家學者,都一致提醒。
  目前很多人遵循的是“得了病再治”的醫療模式,但事實上,醫學只是一個治療途徑,要想扼制住心臟疾病的源頭,還是要從日常生活上入手,重視健康管理,養成良好的飲食作息習慣。
  很多大牌的專家醫生每天接待那麼多患者,大部分時間也是向患者宣傳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議出門以步代車,到公司以爬樓梯代替乘電梯;科學安排膳食,少油少鹽,控制煙酒……從源頭扼制住病源,才是最需要做的事情。想要減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最關鍵的。
  (原標題:遠程實時監控 小病不出社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ipvihhxhh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